垃圾不落地生活更美丽
时间: 2020-09-05 作者:少年宫 阅读次数: 112环保意识的形成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其不仅有利于幼儿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外,还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道德行为。下面以“深圳大班”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垃圾分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
垃圾分类,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整体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环保行为最初发展于国外,后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才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实施。截至目前,作为教学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垃圾分类教育,其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另外,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制定和出台,不仅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许多内容与环境教育课程要求相一致,这对于推行垃圾分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垃圾分类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细致的工作,为了让幼儿真正形成环保意识并自觉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教师必须要进行系统的讲解,只有这样有效实现环境教育目标。
同时,由于大部分幼儿父母对于“垃圾分类”了解不深,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能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讲授。当幼儿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后,他们不仅会在日常生活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监督、督促成年人进行垃圾分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1]。
二、发挥幼儿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幼儿园是组织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有效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教学主阵地作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想顺利开展以“垃圾不落地,生活更美丽”为主题的环保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以口号的形式帮助大班学生了解这一主题的真正目的;(2)进行分级教学。比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从而使大班学生对垃圾的来源、垃圾的数量以及垃圾的危害性有整体的把握;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大班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和重要性。(3)将这一主题提出的园外要求作为延伸活动布置给学生,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怎样保护环境的印象,另一方面有利于其从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实施垃圾分类,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在组织开展大班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要对废旧物进行分类,另一方面要了解相应的分类标志;而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在对废旧物分类的基础上,分辨出哪些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设置不可过高,最开始应将教学中心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学会简单的垃圾分类上。比如: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除此之外,教师选择的垃圾一定要符合大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三、为幼儿创造环保环境,营造氛围
幼儿园既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娱乐的重要场所,为了有效提高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就必须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要想让幼儿真正做到垃圾不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丽,教师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为幼儿大班学生建立一个优美、干净且舒适的生活环境;其次,教师要起到模范作用,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尤其在垃圾分类上,教师必须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再次,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教师不仅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游戏、讲故事等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会垃圾分类,掌握哪些垃圾是可循环的。这种教学活动与杜威提倡的“在做中学”相吻合,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
四、利用富有创造性、多样的活动,将主题教育融入幼儿生活实际
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去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从而让幼儿根据实际情况,学以致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近大自然的环境,在真实的环境中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其次,以班为单位,带领学生认识园内的树木花草,尤其在看到垃圾箱时,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标志,并鼓励学生将垃圾正确分类;最后,组织开展多样的节水、节电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借助计算机提供的交互方式,有效激发了幼儿大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上出现的有关垃圾分类的游戏,既有利于学生分辨出有机、无机和有害垃圾,又有利于其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码投影为学生设计一个有关垃圾分类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一列纵队,然后让其在前面通过鼠标完成游戏要求。面对游戏中出现的各种垃圾,学生要有选择地将其投放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箱子里,如果学生投放正确,教师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如果学生投放错误,教师不可提出批评,而是鼓励其在尝试一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将计算机充分运用到教学活动开展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3]。
五、走出校园,扩大教育成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根据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5岁,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抓住人的关键期。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其必然要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为了帮助大班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比如:要求幼儿将所学知识讲授给父母、爷爷、奶奶;鼓励幼儿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购物最好选择使用环保、可循环的袋子;扔垃圾时,要看好垃圾分类标志;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才能将以“垃圾落地,生活更美丽”为主题的环保活动推向高潮,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环保小卫士”,从而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文字:鲁老师 图片:成老师 审核:温主任